作者向本刊投稿即视为同意本刊对文章进行编辑、刊登和数字化发行。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中国知网(CNKI)独家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以上数据库收录,请在来稿时向编辑部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
化工专业创新能力多元协同培养探索时间:2023-03-04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10)
摘 要:旨在针对化工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化工专业教育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协同教学模式,重构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式培养。探索多元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跨界交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遵循全过程客观记录的原则,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深度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潜力和水平。 关键词:化工;创新能力;协同培养 基金项目:辽宁省现代远程教育学会课题,课题编号:2021XH-86。 作者简介: 陈月(1976-),辽宁锦州人,化学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工方向。左丹(1976-),辽宁鞍山人,化学工程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工方向。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拥有众多的化工企业,近年来,一线操作工人数量和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企业需求。化工化专业人才要尽快更新理论知识、需要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化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薄弱。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工科专业尤其是化工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及国际协同的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个本质与核心,学校与行业、企业、地方及国际协同的培养模式。 校内协同,整合资源,不再单纯的只进行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建设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及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将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纳入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校内协同开设跨专业的课程,举办创新创业竞赛,举办跨专业的社团和工作坊,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学校与行业协同,构建产教融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面向国家战略,合理调整产教融合战略布局,对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构建专业建设同产业转型升级同步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积极构建政、行、企、校等多主体产教融合社会共同体。 校企协同,紧密依托石化行业,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探索多种校企合作途径,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机制。 校地协同,结合地方产业与专业特色,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以便更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国际化的视野投入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帮扶大学生拓宽创新创业道路。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利用双元制本土化改革成果,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办学,积极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积极推动,着力构建校企地联合选拔与评价机制、弹性的学生实习实训机制、校企双方人员相融合的交流机制、企业文化的有效传递机制。 国际协同,借鉴国际先进教学模式。致力于通过理念上的创新、模式上的引进、标准上的借鉴、机制上的复制,吸纳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元素,经过内化与改革,形成我们自身的标准与创新模式。围绕着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借鉴国际人才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行动领域课程开发、双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引入化工职业资格考试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通过联合培养,学分互换,聘请国际知名教授上课,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化工专业创新人才。 2 构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多元培养体系 结合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工科专业应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具体需求,注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培养,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为目的,构建企校“双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紧跟石化产业升级及产业链的岗位需求。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内容。构建“弹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与合作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班。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深化项目化课程改革,构建任务驱动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真实的项目、案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等进行教学,侧重实际应用。校企联合开发活页式项目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智慧互联+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构建以“专业基础课 →专业模块课 →企业模块课→创新能力拓展课”为主线的化工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视野→自主创新”的创新能力渐进式培养,将多元协同育人和跨界交叉培养作为提升化工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两个关键环节。 创新能力培养要将学生的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根据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求,凝练出化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创新能力要素有自主探究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为实现创新能力要素达成设计教育教学环节,包括专题研讨、专项训练、项目研究、企业岗位实习、社团、工作坊、国际合作、创新实践和技能竞赛。 3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拓展师生创新创业综合育训平台 统筹校、研、企等多种资源,紧跟石化行业主流技术,建成“产学研创”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结合省应急厅文件《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指南》,建设省级化工安全和技能实训基地,覆盖整个专业群的安全技能训练、技能考核。完善智慧化化工生产培训基地、智能油田生产实训基地,拓展师生创新创业综合育训平台。建设石化产业文化园,打造石油化工科普基地,突出文化育人,拓展师生创新创业综合育训平台。 校企共建资源丰富、应用便捷的开放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对接化工行业相关职业岗位标准,建立对接X证书的资源包,实现可拓展、可选择、可优化的X教学资源,把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产品、工艺、规范等引入教学,并随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实时调整资源内容,建成先进的动态资源库。资源库体现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打造教师提升平台、学生学习平台、从业人员拓展平台,充分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和开放性。 实训设备是学生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载体,围绕“任务引领、理实交替、领域教学”的实训教学模式,在化工实训中心原有基础上,引进先进设备,完善实训功能。采用具有功能集成度高、控制系统稳定精确、安全性高、材质透明可视的实训设备,为作为教学、技能训练、培训及考核服务。 依托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整合资源,构建技术服务资源信息库,加强面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完成技术成果转化。发挥实训基地作用,开展社会服务。建设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打造产教融合型实践基地,面向社会开发和开放实训基地功能,为本地区石油化工企业开展培训等服务。 4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形式多样化 化工专业要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教学中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项目教学”与“能力递进”培养结合起来,并融入行动导向的理念,构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以“能力递进”培养方式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全过程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多角度,渐进式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工程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使学生能够可持续发展。强调学生人格培养,增强学生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在教学采用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文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适当的资源,团队协助完成知识、技能体系的建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创新能力比赛,进行主题研讨等活动,增加学生的创新体验。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工作的方法,也使得学生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在一次次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5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和教师的潜能,目标多元,标准多元,方式多元,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 评价目标多元化, 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个性发展”的工作方针,履行人才培养主体责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和激励作用的校企双元培育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组织、合理安排、逐层递进的方式,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企业深度参与教学改革,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建成“学校课程+企业项目”为特征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和考核评价。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核心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与技能鉴定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主体多样化,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采用自评、小组间互评,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可以进行教师评价、对于实训和实训可以进行企业培训师评价等。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竞赛等方式。 制定综合评价,除专业各科成绩外,实行学分认证,对于学生除本专业外修得的学分,参加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工作坊、社团等活动取得的成绩进行学分认证。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6 结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系统性的工程,探索多元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跨界交叉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通过多元协同教学模式,重构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工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式培养,深度激发和提升学生创新潜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庄涛.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及时空演化—来自合作专利的证据[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10):6-8. [2]杨石乔.多元智能与高职学生评价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7 ). [3]龙晔璟,曾芝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2(3):152- 156. [4]沈云慈.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基于产学研协同全链条融通视角[J].中国 高校科技,2020,(12):72 - 76. [5]原长弘,孙会娟.政产学研用协同与高校知识创新链效率[J].科研管理,2013 , 34(04) :60-67. [6]许华杰,黄亦婷. 以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科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 ,(04):257-258. [7]彭春丽,周建林.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2 ,(01):33-34. [8]周志强.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念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3(5):91-92. [9]施纪红.分层递进式创新创业能力课外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 11):71. [10]石长虹, 胡将军, 刘慧龙. 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建立创新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模式[J]. 科教文汇, 2011(1):2. |